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
来源:广东科技报 作者: 2021-07-19

刘耀光.jpg


个人简介


刘耀光,植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54年3月生于广东韶关。1981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原华南农学院),1988年获日本香川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杂种不育与亲和性、光温敏不育性等遗传系统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机理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发现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都是由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互作所控制,阐明了线粒体不育基因的起源进化和分子作用机制;揭示了复合座位多基因互作控制植物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的遗传机理,并创建了杂种亲和的新技术;开发了多项新生物技术。这些成果为作物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200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入选广东省“南粤百杰”,201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耀光6.jpg


科学是无止境的,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我会继续探索,希望还能有新的发现。


我们在杂交稻育种应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如何进行杂交稻的育性转换、育性控制是不清楚的。做科研,我们就是要追根问底,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我国是人口大国,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我们有责任做到国内稻米供给有保障。杂交水稻是我国一张重要的科技名片,为杂交水稻遗传育种提供基础理论支持,让我国在这个领域给出属于中国的答案,让相关的理论基础走在世界前列,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报道(点击标题阅读)


广东科技报公众号《新晋院士刘耀光: 交出杂交水稻育性调控分子基础理论的“中国答案”》


韶光日报、南方网《刘耀光:从韶关走出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州日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解码杂交稻,育出“紫晶米”》